动物科学系长期立足云南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紧密结合现代畜牧业发展及市场需求,以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彰显特色,不断改革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积极进行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探索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途径,不断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建设与改革、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师资队伍
全系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5人、讲师5人、实验师6人、助理实验师3人、高级畜牧师1人;具有博士学位11人,在职攻读博士5人。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劳动模范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人,全国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4名,云南省教学科研带头人1名,校级教学名师1人,动物遗传育种学省级教学团队1个。
二、教学建设与改革
现有动物生产本科专业,拥有动物科学1个省级重点专业。有云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验室面积400余平方米,仪器设备价值300余万元;校内实践教学基地3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5个。拥有1门校级精品课程,5门校级一类课程。
三、学科建设
目前本系已具备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生产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1996年动物遗传育种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2008年畜牧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
四、科学研究
2012-2015年期间参与或主持的在国家级研科研项目20项,经费愈3000万元。参与或主持省级科研项目22项,获得经费约900余万元。
2012-2015年期间参与获得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一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一项,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
长期以来,教职工们立足云南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优势,形成了省级畜禽养殖与种质创新团队、省级地方猪种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创新团队、省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创新团队,致力于揭示畜禽遗传资源的特性及其遗传机理,开展地方畜禽选育,丰富和完善现代动物遗传育种理论,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富有影响的重大科技成果。由曾养志教授主持,成功培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型哺乳动物近交系—版纳微型猪近交系。
由连林生、鲁绍雄教授主持,成功培育了我国第一个以纯地方猪种选育的专门化品系配套而成的猪配套系—滇撒猪配套系。
先后成功选育了大河猪火毛系、版纳小耳猪群体系、撒坝猪专门化品系,龙陵黄山羊等一批地方畜禽新品系,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对外交流
本系教师与美国、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越南等国家建立了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关系,多名教师出国学习或交流。与国内的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开展了长期的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工作。邀请了吴常信院士、盛志廉教授、澳大利亚的G. H. McDowell教授等担任本学科客座教授。
六、发展展望
动物科学系将继续立足云南丰富的畜禽遗传资源优势,结合学校及学院的发展规划和目标,紧密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畜牧业发展需求,“矢志创业,艰苦奋斗”,以高素质应用型边疆民族的培养为己任,继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全系的教学、科研水平,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